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认识你的孩子:“木桶定律”还是“长板理论”?


看点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,家长们究竟是该张扬孩子的“长板”,还是狂补他们的“短板”?不少家长相信深入人心的“木桶理论”,狂补孩子短板,最后双方均苦不堪言,亲子关系紧张。其实,换个视角,合理运用“长板理论”,或许能打开亲子关系的新天地。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一寸教育

文丨彭晓芸 编丨May

说到减负,除了课业负担,文化课的各种培训班,还有一个就是兴趣课。

很多孩子比上班族累多了,根本没有周末,周末全是兴趣班。周一到周五放学后也排满了,总之,比日理万机的CEO还忙。


“木桶定律”or“长板理论”?

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,一周七天,绝不重样:钢琴、围棋、网球、机器人、绘画、拉丁舞、棒球、击剑、奥数、英语、写作……周末更是一天两三个班,菜色丰富。


图源:Pexels

于是,每样兴趣每周来个一堂课,蜻蜓点水,仿佛这些钱花出去,孩子就是全能冠军了。

于是,时常听到一些孩子抱怨,众多的兴趣班里面,只喜欢某一个或最多两个,但父母仍然坚持要给他塞满,苦不堪言,亲子关系紧张。

大致地推测一下,家长们有的生怕漏掉孩子的哪一项特长,什么都想试一下,有的认为未来是全才的天下,必须什么都会露一手,才更容易成功。

追求全才的,大概可以称之为信奉“木桶定律”(Cannikin Law),就是说,一只桶盛多少水,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,而是最短的那一块。


根据这个理论,人们认为要补短更为重要,而不是扬长。所以,最理想状态是,每一块木板都一样长,这样盛的水才最多。

我是反木桶理论支持者,或可以称为“长板理论”,在我看来,除了一些核心素养,诸如人格健全、思维合乎逻辑、体能素质好、心理健康,而兴趣这事,就应该扬长避短,哪样有天分就使劲拉长哪样,不行的绝不勉强。

反木桶理论,倒不是因为我坚定地认为全才在未来世纪不会成功,而是我认为亲子关系良好以及孩子能乐在其中,比全才更重要。


图源:Pexels

所以,我的孩子没上多少兴趣班,但有那么一两项兴趣,他是扎进去,成为深度兴趣了,且一发不可收,我被孩子拽着走,要给他的兴趣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。

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?

且不说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,兴趣深度发展,避免了每一样都学个半桶水的浮光掠影,更为重要的是,多数孩子都有明显的偏好,在他自己偏好的项目上,他会很舍得花时间,这个过程,亲子关系没有冲突,不需要家长苦口婆心地灌输什么道理。

作为一个比较在乎精神享受的妈妈,这是我最大的目标,给孩子找好的教育资源可以辛苦一点,但过程,不要有什么家庭战争,不要承受精神上的负累。


尊重孩子,才能发现他的深度偏好

也许有人说,有的孩子兴趣广泛,什么都喜欢,这可怎么办?

我的孩子也算兴趣极为广泛的,一年级的时候就缠着我,要我每天给他出三道数学题,出到后来,我已“弹尽粮绝”,脑子里库存不足了,只好让他去上学校在周六上午开的数学思维班——不是奥数班。

一年级的他,跑去上三年级的班,老师说他完全跟得上,比三年级孩子反馈还快。

一个学期以后,他考上了广州大剧院的童声合唱团,时间上是冲突的,我问他,你自己选一个吧,只能一个,因为我们要确保周末有自由时间,因此只上一个兴趣班。

儿子说,他选择合唱团,因为合唱团有很多小伙伴,合唱不可能自己玩,数学嘛,他可以自己学。

后来我发现,孩子的兴趣点已经慢慢有点集中了,他的音乐兴致盎然,睡觉也在唱歌,小提琴还喜欢即兴作曲演奏,整个人流淌着快乐的旋律。


合唱团一次课三个小时,如果不是喜欢,这个时长,肯定早就抱怨了。合钢琴伴奏时,老师家里养的一只猫叫了,老师说:“别被影响哦!”他咧嘴笑着说:“当我音不准的时候,它就叫。”老师被这幽默的回答逗乐了。

上每一堂音乐相关的课,对他来说都是享受,可以判断,音乐,是他的深度兴趣。


图源:Pexels

所以,他的兴趣班少而集中,音乐方面的,合唱团、小提琴,除此之外,就是游泳和足球,英语有小区里的外教玩一玩,没有了。什么机器人、围棋,什么书法绘画,什么奥数,冰球、棒球之类的,一概没有。

运动方面,足球和游泳是他自己想要的。

一开始,是疯狂迷上足球,在学校上课踢、下课踢,报了学校的课后足球班,踢了一个学期,告诉我,跟高年级孩子合班上课,他总是抢不到球,不想踢了,我也没有勉强。既然他觉得很挫败,那就很难享受足球的乐趣,暂时不踢无大碍。

于是,开始带去游泳,游泳一周五次,慢慢发展为深度兴趣,学会了四种泳姿。兴趣相当持久,外出旅行时,还会要求住有泳池的地方,一旦没有泳池,我们就四处找,他甚至会技痒到在宾馆床上打腿翻滚过“游泳瘾”。

游泳一年后,孩子告诉我,他现在在学校断球很厉害了,而且找到自己合适的角色,踢边后卫,右前卫,又想踢球了。

我说,很可能是坚持游泳以后,你的速度和体力更好了,把足球也带起来了。这次,我给他找了足球俱乐部踢,游泳也保持,于是,所谓兴趣班,运动占了最大比例。


图源:Pixabay

学龄前和小学低段这几年,儿子还喜欢过好几种运动,滑旱冰、篮球、羽毛球、骑车等,都是些不怎么费钱的运动,学校里玩玩,小区里玩玩。

我也没有想过一定要让孩子接触什么美式运动,什么不能只玩亚洲人的常见项目,要玩美国人的高大上精英运动之类的,都是哪个常见哪个方便玩哪个。

还有开支问题,除了足球参加俱乐部学费略高一点,游泳是最最物美价廉的运动方式了,在广州参加年训班,一周五次,有全运会运动员教练全程指导,集体课,一次游泳课学费和场馆费合计才23.4元。

在兴趣班选择和教育消费上,量力而行也是相当重要的,而不是看见人家学马术很英姿飒爽,看见人家学冰球很酷,就要跟风。


不对孩子的摇摆恼火,

真正的兴趣会自动回来

一周五次游泳,这也太频繁了吧,接送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,怎么解决?

我发展了小区里的拼单带娃游泳群,每次只需要出动一位家长,无论打车还是自驾,都均摊费用。

有些孩子一周游三次,有些则一两次,也有我们这种一周五次的,大家每天报名,家长也是谁有空谁去,作为一个非上班族,我可以多承担工作日的接送,有些家长则负责周末。

这样做的好处绝不仅仅是减轻家长接送负担和往来车费,更为有意义的是,孩子们有了同伴效应,更加乐意去游泳。


图源:Pixabay

为了游泳,我们一群家长还跟学校协商了提前放学的申请,在私立学校,放学时间并不是三点半,而是接近五点,为了能够赶上游泳,只能放弃学校的自修课。

离开广州,我们的游泳群还在继续,我把群主转给儿子同学妈妈,却舍不得退群,每天看见他们仍在继续报名游泳,轮流接送,心里特别踏实。

一家三口迁居,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游泳馆,想到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发展起另一支游泳队和家长接送群,我选择了租住在步行可达泳池的地方,这样就可能坚持几乎每天游泳这项生活刚需了。

迄今为止,在兴趣班这事上,我们和孩子没有闹过任何别扭,都是一家人开开心心一起投入,享受其中。

我们都热爱游泳,都热爱古典音乐,而不是自己打麻将叫孩子去运动,也不是自己明明喜欢综艺节目里的流行歌曲,却非要附庸风雅地叫孩子去学古典音乐。

某种程度上,一家人是同伴,而不是家长与孩子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。


图源:Pexels

初学游泳之时,我热情高涨,夏天学,冬天来了仍兴致盎然,四处找合适的恒温泳池,儿子去了几次,嫌太冷,不太愿意去,我也没有逼他去,而是自己一个人去游。

隔了一段时间,儿子开始羡慕嫉妒,我又四处考察,看看哪里的水温更适合儿童,终于在一所中学发现对外开设的年训班,50米标准池,更适合儿童的28度水温,水质也相当好,这里还是广州中考游泳项目场地之一,教练可爱热情,不能再完美了,于是,孩子坚持了下来。

很多家长对孩子放弃某个兴趣班感到很恼火,认为孩子说的那些不愿意去的理由全是借口。

事实上,成年人如果具有同理心,就能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,他的排斥或厌倦或犯懒,其实在成年人那里,不也是很常见的吗?现在的我,由于泳池人太多的缘故,游泳热情略为降低,反倒是孩子常常规劝我去游泳。

发现孩子倦怠时,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和谋求解决方案,比责备更有效,至于孩子兴趣的阶段性偏好,难道不是值得尊重的吗?

马友友还曾经陷入迷茫,放弃过大提琴呢,辗转读了哈佛人类学的他,倒从学习社会科学的经历里重新发现音乐的意义和自己真正的志业。


为什么有些孩子

找不到真正的兴趣

当有孩子愁眉苦脸地说:妈妈要我去上奥数班,妈妈要我去学钢琴,可是我只喜欢跆拳道……我没有时间玩,我不想去兴趣班,可是妈妈不同意……

我是不太理解的。为什么要在孩子的特长发展上如此勉强?好处是什么?逼出一个朗朗?反之呢?代价有多大?


图源:Pexels

特长特长,兴趣兴趣,不就是一件取悦自己的事情么?

一个人靠长板靠天赋吃饭,是走捷径,是更轻松的,何苦非要在补短板上煞费苦心,折磨自己折腾孩子呢?

有一些孩子,明明在玩机器人玩化学实验上优势明显,很有动手能力强理工男的雏形,但家长非要五音不全的孩子坚持学钢琴、参加钢琴比赛,理由是学钢琴很优雅,别人家的孩子都学。

还有的孩子课内数学学起来就已经很吃力,家长还生怕不学奥数就被贴上“智力不行”的标签,坚持孩子必须上学而思,必须刷题。

可是,一个人的时间就这么多,当你什么都学,尤其是在吃力的项目上浪费了太多时间,就很可能什么都通一点点,却未能有一项精深。

从众心理导致很多家长更推崇“木桶定律”,好像在下注,以为筹码越多,中奖概率越大。

另外则是有些家长不相信孩子自己的选择,认为孩子太小,孩子表达的偏好是无知的、不可信的。这涉及养育中的另一个方面,关于儿童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。

如果孩子从小就不被尊重,没有生长出充分的自主能力和偏好表达习惯,没有滋养出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内生动力,总是在大人的威权之下唯唯诺诺,那么,到了孩子渐大的年龄,看似应该能自主判断的时刻,他却丧失自主的动能了,对自己的人生呈一副淡漠的弃权状态。

所谓“木桶理论”还是“长板理论”,其实还只是表象,更为根源的,关涉的是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个体的价值选择。

只有当我们不把孩子当私有财产,而是视为亲密的伙伴,你会发现,孩子自会呈现其长短,或早或晚,天赋才更加可能显现,而不是被自以为高明的父母们无视或忽略。

作者:彭晓芸,哲学博士,前知名评论员,现任大学老师,致力于儿童哲学教育及自然教育探索。公众号“一寸教育”及“好生活的哲学课”的主理人。

关注外滩教育

发现优质教育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北京公益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转发到:
拓展阅读
  • 基于对全国 88 家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的调查,发现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具有贴近行业产业需要、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教育、注重产教与科教融合的特征与优势,但是也存在培养规模与需求不匹配、制度缺乏顶层设计、外部治理不够健全、内部治理制度不够规范等[全文]
    2024-12-23 04:14
  • 漫画大师蔡志忠曾提出一个教育观点:把孩子当成狼养。在女儿还年幼时,他就常带女儿去动物园观察狼,讲述狼的传说和故事。女儿不解,狼不就是大一点的狗吗?蔡志忠却告诉她,狼与狗虽形似,但本质迥异,狼独立、自由,能在残酷竞争中傲然生存。所以当读幼儿园[全文]
    2024-12-19 04:20
  • 作为家长,肯定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聪明的、最漂亮的,并且引以为傲。但是作为老师,见识了太多的学生,反而感觉孩子们的智商普遍不如以前了。近日一位老师发文:感觉现在的小孩是越来越笨了!他说:是我有错觉吗?我怎么觉得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。特别[全文]
    2024-11-20 03:53
  • 根据数据显示,我国2022年注册护士总量大约为520万左右,每千人注册护士仅3.7人,全国医护比仅1:1.18,而国际通行的医护比要求在1:2左右,部分国家的医护比达到了1:4甚至1:6的水平,可见我国护理专业人才供需之间的缺口仍然存在。在[全文]
    2024-11-19 03:53
  • 近日南外进行了高一年级家长会家长会上,年级主任的 ppt 疯传为什么会被疯传,主要是内容过于真实南京的升学,尤其是高考,竞争真的很激烈真的很现实南京市排名与高考录取大学的关系50名-----清北200名-----顶级985500名-----[全文]
    2024-11-19 03:53
  • ///为数万学子提供青少年美育、中考、高考、美术考研咨询///统考在即,不少考生和家长都开始关注明年在志愿填报时能够报考哪些院校。而对于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,全国高校众多,如何快速分辨出招收艺术生的院校呢?今天就来对各层次及分类的院校做[全文]
    2024-11-13 03:49
阿里云服务器
腾讯云秒杀
Copyright 2003-2025 by 北京公益网 bj.zh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